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实验针灸
编号:10978544
[第三章]针灸对消化系统的调节-针灸效应及机理(8)(3)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8日 《实验针灸》
     二、针灸调节消化系统的作用机制

    神经系统在消化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针灸对机体的刺激信息通过周围神经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中枢神经系统再将信息经传出神经传道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达到对消化系统的调节作用,目前对胃肠运动和胆汁分泌与排泄调节的机理研究较多,主要认为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结果。

    (一)传入途径

    外周神经是针刺信息的传入途径(Afferent course)。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穴可兴奋该穴区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而产生针刺感应。实验中若切断或用局麻药物阻断坐骨神经,或于腰髓3~骶髓3节切断背根均可消除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这些实验说明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感和针刺效应是通过躯体传入神经上传的。还有人实验证明在切断坐骨神经与股神经的同时,还应破坏股动脉壁上的神经丛,才能完全阻断针刺足三里穴引起的针刺效应。这提示血管壁的植物神经也可能参与了针刺足三里穴信息的传入。
, http://www.100md.com
    (二)传出途径

    胃肠道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属于副交感的迷走神经。实验证明针刺对胃肠道影响的传出途径(Efferent course)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及一些体液因素有密切关系。

    1.迷走神经(Vagus nerve) 针刺对胃运动和胃电产生影响的一条重要传出途径是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中含有兴奋性神经纤维和抑制性神经纤维,因此迷走神经对胃的运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影响,其中胆碱能纤维是兴奋性纤维,释放乙酰胆碱,有促进胃运动和胃电活动的作用。迷走神经的抑制性纤维可引起胃底部的容受性舒张,这些抑制性纤维也到达胃体和胃窦部,可能是一些肽能纤维。胃正常时处于迷走神经兴奋纤维的影响之下,切除动物的支配胃的双侧迷走神经可使胃的蠕动减低,排空延缓。针刺能够调节胆囊、胆道的收缩,促进胆汁分泌和改变胆汁成分,有利于胆汁的排泄。关于针刺调节的机理,目前认为可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有研究工作者用动物家兔实验时,去除支配胆道的迷走神经后,发现电针家兔耳、体腧穴对其胆道的调节作用显著降低,说明迷走神经是针刺调节胆道功能的主要途径。研究者进一步将有电针效应大鼠的十二指肠提取液注射于另一大鼠体内,可产生与电针组大鼠同样的增加胆汁流量效应,且特别类似电针的后效应,说明电针促进胆汁分泌效应中亦有体液因素参与。另外,研究发现电针可以使十二指肠中的胃泌素和促胰液素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胆汁的分泌增加,达到利胆作用。
, 百拇医药
    2.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对消化道的运动有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其中肾上腺素能纤维实现的,传出的交感神经纤维从腹腔神经丛走向胃,节后纤维与壁内丛的神经胞体形成突触,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可调节壁内神经丛内神经胞体的活动,通过α受体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由此抑制蠕动的发生。交感神经抑制胃运动的可能机制一是由肾上腺髓质所释放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所引起;二是由支配胃壁血管的交感神经末梢的肾上腺素能介质弥散到肌层所引起;三是交感神经通过其终止于壁内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上的纤维的作用,来调节这些细胞的活动,引起胃运动的抑制,这一机制可能是主要的,但其特点是只有当神经丛内有进行性活动时,交感的抑制效应才能表现出来。如刺激胃迷走兴奋神经引起胃运动增强时,刺激下丘脑防御区或附近的加压区能够产生快速而且常常是完全的胃运动抑制,当壁内神经丛不存在来自迷走神经的兴奋时,刺激这些下丘脑区对胃运动的影响不明显。有人实验中以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胃支传出放电为观察指标,发现针刺可引起胃神经活动的变化,胃神经冲动发放增多时,胃蠕动减少;发放冲动减少时,胃蠕动增多。神经电活动先于胃运动变化若干秒,说明针刺可通过对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来影响胃的运动。针刺对胃肠的运动的调节作用可能与影响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如有人实验研究发现电针雄性大白鼠“足三里”穴后,胃壁神经丛中乙酰胆碱酶(AchE)和单胺氧化酶(MAO)的活力均明显增加;针刺狗的“足三里”穴可使血液中儿茶酚胺显著升高。
, http://www.100md.com
    (三)中枢神经核团和递质

    1.中枢神经核团(The central nucleuses) 延髓水平及该水平以上可能存在有兴奋胃运动和抑制胃运动的中枢,其兴奋胃运动主要是通过迷走神经来实现,而抑制胃运动的作用则可能通过颈髓和迷走神经两条通路实现。针灸可能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入冲动影响这些中枢的活动及递质释放的变化,并通过迷走神经和颈髓的下行纤维对胃电和胃运动进行调节。调节胃运动的基本中枢位于脑干和延髓。脑干的一些神经核团控制着迷走副交感中枢对胃肠道的传出活动。延髓内的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一直被认为是调节胃运动的最基本核团之一。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动物支配胃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主要起始于迷走神经运动背核,电刺激或损坏此核对胃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针刺研究中发现,有躯体传入神经传入的针刺信号在延髓水平就可同支配胃运动的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和整合。用形态学方法研究证实,家兔“足三里”穴的躯体传入神经末梢和胃内脏传入神经在延髓孤束核的中、下部,迷走神经连合核,网状结构的中央背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均有双重投射,而且有少量的纤维投射到对侧同名核团。用微电极记录家兔延髓迷走神经中枢,当电刺激家兔“足三里”穴时,扩张胃所引起的单个神经元放电受到抑制,说明来自内脏的迷走神经投射与来自体壁的投射可汇集到同一神经元。这种形态结构上密切联系的纤维汇集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说明针刺足三里等穴对胃运动的影响,其中枢的整合作用在延髓水平就可完成。还有人在实验中观察到电针猫的“足三里”穴可使猫胃的基本电节律减少,同时观察到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和孤束核背内侧部分多数单位的自发放电发生改变,并以增多为主,认为电针“足三里”穴可能刺激了迷走背核等有关核团中的一些抑制性神经元或阻遏了一些兴奋性神经元而引起胃基本电节律减少。延髓水平以上与胃运动和胃电活动有关的核团很多,但它们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刺激猫上丘、被盖腹外侧区、纵束周围、脑桥的网状结构等部位引起胃运动的兴奋,而刺激被盖的中心部及背侧部则胃运动的抑制。刺激下丘脑防卫区或其周围的加压区,也可使迷走神经引起的胃运动迅速抑制。对事先横断颈髓的猫刺激其中脑或脑桥时主要引起胃运动的亢进效应,但对切断了迷走神经而脊髓仍保留完整的动物刺激同样的部位却只引起抑制效应,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运动的抑制影响主要是通过颈髓实现的。脑桥背侧的蓝斑核团是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比较集中的部位,它与脑干许多核团如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等有突触联系。刺激蓝斑核区可导致胃电和胃运动的明显抑制,在横断颈髓并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刺激蓝斑核区时,只有轻微的升压效应而无胃电和胃运动的抑制效应出现,因此蓝斑核对胃电和胃运动的抑制可能是通过迷走神经和颈髓两条通路实现的,且迷走神经通路可能起主要作用。有证据表明蓝斑核与迷走神经之间有密切的纤维联系,一侧蓝斑核可同两侧迷走神经保持功能联系,在蓝斑核区调节胃电和胃运动的机制中,蓝斑核-迷走神经-胃通路有可能对胃电和胃运动发挥抑制性影响。实验中刺激大鼠丘脑下部摄食中枢,可引起迷走神经胃支离中性冲动的增加和胃运动的亢进,而刺激饱中枢虽也引起迷走神经胃支离中性冲动的增加,但胃运动却产生抑制效应,且本效应不受静脉注射呱乙啶的影响,因此迷走神经中可能有抑制性神经元,接受来自饱中枢的冲动,与非肾上腺素能抑制神经元形成突触,引起胃运动的抑制。尾核与中缝核之间有双向纤维联系。刺激家兔尾核对胃运动的影响与胃的功能状态有关,在胃紧张性较高和节律收缩较强时,刺激尾核多引起胃舒张;在胃紧张性低的情况下,刺激尾核多导致收缩加强。电针或刺激腓总神经与刺激延脑中缝核大核对猫胃电的影响均以抑制效应为主,在毁坏中缝大核后,电针对胃电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说明中枢的下行性抑制可能参与了电针对胃电的抑制作用。切割脊髓背外侧索或分别切断双侧的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均能减弱下行性抑制对胃电的影响。刺激中缝核的邻近结构,能兴奋猫的胃电,说明在延髓水平还可能存在下行性兴奋系统。
, 百拇医药
    2.中枢递质 针刺实验研究显示,针刺可以影响中枢递质(neurotransmitters),针刺对消化功能的调节作用与中枢递质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如向大鼠第四脑室灰翼区注射酚妥拉明后,可减弱或消除刺激迷走神经向中端引起的胃电和胃运动的抑制效应。刺激猫的延脑腹外侧区(相当于去甲肾上腺素能核团区),可引起胃运动的抑制。毁坏延脑去甲肾上腺素能核团后,针刺使胃运动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这提示针刺效应有可能激活了脑干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动,通过其下行纤维兴奋交感中枢或抑制延脑的副交感中枢的活动,引起胃运动的抑制。将10μg吗啡注入猫延脑第四脑室底部后可引起胃窦部蠕动幅度升高及胃电慢波频率下降,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可导致与注射吗啡相似的效应,若向延髓第四脑室底部注入2μg纳洛酮后再立即电针,则不会引起胃窦部蠕动幅度的升高,据此可以推测电针“足三里”后,脑内产生的阿片类物质可能作用于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一些神经,经迷走神经传出到胃窦,引起胃窦蠕动和胃电的改变。在给大鼠海马或侧脑室注入吗啡,能显著抑制胃肠推进运动,纳洛酮可阻断此作用,说明吗啡通过阿片受体对胃肠运动起抑制作用。

    上一页 [1] [2] [3] , 百拇医药(东子)